致敬逆行者:互联网医疗企业“战疫”日记丨上篇

史素云 2020年02月16日 热点
导语:疫情面前考验的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次肺炎疫情也让我们看到原本站在幕后的互联网+医疗的科技公司冲到前线,成为“战疫”期间的逆行者。

疫情肆虐,却让“互联网+医疗”出圈了。

以前大部分人说起“互联网+医疗”可能还只能联想到线上挂号、缴费等,而通过这次疫情,更多人体验了在线问诊、送药到家、私人医生等服务,“互联网+医疗”的真正价值得以显现。

我国医生供需差异大,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直存在,疫情又再次将这个问题赤裸裸展开,而透过疫情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更看到了一批试图触达问题最根部,给出了一部分解决方案的企业。

疫情面前考验的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次肺炎疫情也让我们看到原本站在幕后的互联网+医疗的科技公司冲到前线,成为“战疫”期间的逆行者。

近期,小饭桌采访了数家“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公司,它们在疫情来临时展现出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全员放弃假期,连夜迭代产品,做义诊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做课程为医生赋能,极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焦虑和医疗供需的不平衡。此为上篇,以飨读者。

微脉

鏖战3天上线义诊平台  为80余万人次提供免费医疗咨询

1月中旬,微脉平台湖北地区线上问诊的数量大增,尤其是对于呼吸、发热等问题的求诊。

微脉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第三方医疗健康服务入口平台。其从三四线城市切入,以城市为单位,连接本地所有医疗健康资源,帮助医院实现服务的互联网化,向用户提供互联网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全流程支付、医生咨询、健康档案管理、处方外配、妇幼及专病管理等一系列精准服务。

立马与合作的医院联系确认之后,微脉团队才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医疗行业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疫情爆发让医院成为了“病毒”的代名词,很多人担心在医院会被感染,所以即便产生了一些新冠肺炎的症状也不愿到医院就诊。

这让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差距被迅速拉大:重灾区医院的病人排队挂号就要几个小时,医护人员每天忙到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而当地疫情并不严重的医院,医生每天诊治的病人可能比以往都要少。

如何解决医院交叉感染问题,让用户都可以“敢看病”,如何让医生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成为了疫情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最大的考验。

针对这些问题,微脉决定火速上线义诊服务平台。创始人裘加林第一时间对城市、运营、产品、技术等多个部门的员工排兵布阵,成立了抗击新冠冠状病毒肺炎专项小组。100多人的团队用了3天时间加班加点,在1月21日疫情开始普遍受到关注时,微脉与第一家合作医院台州恩泽医疗集团共同推出了新冠肺炎义诊平台。 

微脉之所以能够这么迅速上线产品,需要得益于其平台上所积累的医生和用户资源,在疫情发生之前,微脉平台上就已经集结了10万余名医生,每天为超过50万人提供各类医疗健康服务。

据微脉市场部负责人张乐回忆,微脉是当时国内第一家推出针对此次疫情的义诊服务平台。 

有了基础服务平台之后,怎样触达全国更多其他地区的医生与患者,也成了微脉所面临的新问题。 

尽管微脉平台有一定的医疗资源基础,但还是要与各家医院挨个联系,尤其又要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批量义诊医生,挑战难度相当大。

“我们在全国的100多个城市的服务团队从产品上线之后就没休息过,每天都在线上周转于各个医院之间,除了以往合作的医院,他们还拓展了很多新医院,现在平台上参与义诊的医生已经超过2万、服务医院近千家了。”

整个春节期间,微脉剩下的员工也没闲着,都在尽其所能让产品触达更多患者与医生,能做数据的做数据,能出内容的出内容,能找人的找人。现在微脉平台上除了以往的在线咨询板块,内容还新增了全国疫情数据实时更新、最新咨询推送、医生科普课程以及谣言粉碎等板块。

为了覆盖更多人群,微脉还联合今日头条、腾讯看点、美团外卖、快手等100多个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开放更多义诊咨询服务入口。

截至目前,微脉已经累计为80余万人次提供了免费医疗咨询服务。

也是随着问诊人数的增多,微脉团队开始意识到,当初还是低估了疫情的扩散速度与范围。

即便在义诊服务平台上,医生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单个医院就达到数以千计的咨询量,疫情严重的地区情况更糟糕,这让微脉很难对每一个咨询患者提供及时服务。

当时微脉的创新和产品团队已经发现了很多患者咨询的问题都是重复性的,为了提高效率,抗疫小组总结了目前针对新冠肺炎问诊的通用基础问题,并请来了几位专家进行审核和调整,于1月27日上线了“新冠肺炎健康指导量表体系”,进一步细分新冠肺炎义诊服务场景,面向咨询人群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服务。

量表体系会在患者发起义诊咨询后会自动为患者推送,内容包含患者以前的病史、发热史以及武汉接触史等,患者填表后,结果会被发送至医生端。在量表系统的支撑下,平台可以做到武汉接触史和病史的双重采集,降低了医生工作负担。

“在量表体系上线后3天内,填写量表的咨询15分钟能完成的占比近50%,相比以前咨询时间大幅降低。”

小饭桌记者采访得知,这两天微脉还会将服务分类更加细化,包括针对居家隔离期、线上发热咨询期、愈后跟踪管理期等不同阶段的用户。

为台州恩泽医疗集团开发的义诊服务平台上线不到10天,微脉就发现并引导住院的患者有5例,指导居家隔离并跟踪约70例。

“这些患者中有些根本不相信自己会被感染,甚至刻意回避前往医院就诊,但在通过线上咨询和劝导后,去医院检查,最后确实确诊了。”

一般医生在线问诊会自主定价,虽然此次上线的医生大部分都愿意做免费问诊,但仍有一部分医生选择收费服务,微脉对这部分收费进行了全额补贴。

“按照疫情现在的发展速度,如果所有的线上咨询全靠平台补贴,公司很难长期支持,我们已经在考虑将问诊人群做分类了。”

最初平台上线义诊产品时,考虑到在线上问诊的人群除了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还有一批人,可能患有其他病,但担心被感染无法线下去医院求诊,比如突发的牙痛、头痛等问题,还有孕妇这类特殊群体,需要定期做孕检,所以义诊对全部科室的医生都开放。但这无疑增大了微脉的补贴范围,也降低了医生的分配效率。

2月2日,微脉上线了妇幼家庭健康服务,专门为婴幼儿与孕妇群体在特殊时期提供专属线上医院,通过妇产科、儿科医生的科学防护指导和线上咨询问诊服务,减少这两类易感人群非必要的线下就医。

其实早在两年前,微脉就开始帮助公立医院推出一些创新服务模式,让患者就医更便捷。“孕产一体化服务”就是其中的一个,针对的痛点是即便孕妇有足够的支付意愿可能也无法买到足够优质的服务,很多私立医院有各种服务分级体系来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相对而言,三甲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更有保障,但并不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种类。

从2015年开始,微脉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与全国20个省份,100多个城市(以三四线地级市为主)的近千家医院达成合作。

在张乐看来,此次疫情让互联网医疗的真正价值得以真正显现,网络诊疗对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价值逐渐被认可。从供给侧来说,疫情之后,医院自主建设和运营互联网医院的动力越来越强,由于疫情管控带来的线上服务需求场景,已经让医院切实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的现实意义。接下来一段时间行业内可能会产生爆发式需求,这也在倒逼很多次发达地区的医院快速建立起线上服务体系。 

据悉,微脉的创始投资人为阿里、腾讯公司联合创始人,在成立四年内先后获得元璟、经纬、源码、千骥、IDG等资本巨头数亿美元融资。2019年6月,微脉获得IDG领投的1亿美元新一轮系列融资。

杏树林

肺炎疫情加速了国内医疗变革速度

1月4日,杏树林CEO张遇升在武汉参加学术会议时,听闻有一个本应在武汉举行的会议因为不明原因的肺炎而被改在重庆举办。

在医疗行业从业十余年,因为流行病而更换会议地点这样的事情张遇升还是头次遇到。这是张遇升第一次接触到“新冠肺炎”的信息,当时的他还觉得很不可思议。

张遇升创办的杏树林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旗下APP产品“病历夹”和“医口袋”为医生提供专业内容和临床工具,用户覆盖37%的中国医生群体。同时杏树林还打造了以病历为核心的一站式全场景医药营销云平台,致力于推动医药企业合规专业化营销转型,为医药产品提供基于病历的全场景营销服务,解决了医药企业合规、精准、有效学术营销的诉求。

那次学术会议之后的十几天,张遇升发现,杏树林旗下的“医口袋”与“病历夹”两个平台上医生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医生到平台上试图寻找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医学资料。 

2011年张遇升创立杏树林时就看清了中国医生供需差异较大而且质量不一的痛点,于是“医口袋”与“病历夹”成为平台最先推出的产品,主要面向医生群体,满足其线上医疗知识的学习以及病历储备等需求。

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再次将这些问题赤裸裸暴露出来: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效率迫在眉睫。

疫情之下,杏树林针对医生的To C产品价值得以显现。

医口袋主要为医生提供各个病种最前沿的医学资料,临床指南、药典、检验手册、计量工具、图书、病例库,大咖课程等。病历夹则通过云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语音识别引擎帮助医生快速收集病例,并随访管理患者。利用这两项工具医生可以提升专业素养与工作效率。

不仅是C端,杏树林面向B端的业务也在疫情期间有了明显的变化。

针对药企的数字化营销是杏树林2017年推出的服务,当时国家为压低药物售价相继推出了两票制、集中采购等政策。传统以医药代表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因合规性差、成本高等问题面临挑战,杏树林借助平台上的医生资源,形成了一套公开透明的标准化营销流程。

在这套流程中,杏树林可以根据药企需求,触达平台上特定的医生,并将传统的学术推广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医生在平台上讲课、听课、分享病例以及做病例相关的数据的收集等。这种模式以更专业实用的内容代替了以往医药代表机械式的介绍,让医生对药物或器械了解更生动,药企获取医生更精准。

“在数字化营销这块,杏树林用了两年时间合作了40多家药企,然而就在最近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我们合作的药企就新增了几十家。”因为疫情,医药代表无法与医生进行线下交流,这让很多药企将目光投向了平台上拥有上百万医生资源的杏树林。

但张遇升也坦言,“就我们所触及的业务板块而言,疫情并没有让它们产生新的变革,只是加速了以前的变革速度。”在张遇升的感知中,医药行业中的数字化营销是大势所趋,而这次疫情更多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而杏树林的企业私人医生业务,在疫情期间也有了较大增长。当时创业几年之后,张遇升发现行业内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医生受医院管控无法自由流动,而患者对于医生的需求又非常大,在非市场体系下,很难将医生“物尽其用”,实现医生与患者的最高效匹配。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倡引进国外私人医生体系,并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医生,成立了杏树林互联网医院。

“短时间内很多企业找过来合作,比如龙湖地产、大唐集团等,这让我们整个团队连春节都没怎么休息。”

2月6日,杏树林为龙湖社区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龙湖业主可以通过龙湖的APP报名领取免费线上问诊服务。在这项合作中,杏树林团队中的几十名医生,要从8:00-24:00不间断提供在线问诊。

这批医生是杏树林2018年从医口袋上百个医生中挑选出来的,他们之中有的是具备哈佛、霍普金斯学院等专业背景的医疗专家,有的则在协和医院、301医院等三甲医院有过工作经验。

除了在线问诊,基于以前互联网医院的基础,杏树林还能够完成药物的配送。在内容上,杏树林制作了一些培训课程。内容涉及HR如何在企业中进行科学防疫,企业如何以最低成本保障全员安全等。

在张遇升看来,经过这次疫情,企业医生、家庭医生的理念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并不只是因为线上服务的模式更方便,更是因为有迹可循的病史让医生诊治更高效,医生高流动性让整个行业更高效。 

2016年1月,杏树林完成3200万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健康元、开物投资;2014年6月,杏树林完成1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双湖资本、开物投资;此前其曾还获宽带资本CBC与蓝驰创投投资。

明天,小饭桌还将推出互联网医疗企业“战疫”日记下篇,敬请期待。

本文是小饭桌原创文章,作者:史素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0)
呵呵(0)

最新文章